□ 本報評論員 肖暢
  一組漫畫版“習主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”的圖表新聞成為輿論焦點。該漫畫引起了一陣輿論漣漪效應,漫畫的創作過程被媒體關註,歷屆中國領導人的漫畫像被搜集,世界政要的漫畫像被拿來一一比較,更有不少言論探討漫畫背後的意義。
  “習主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”,這是媒體首次發佈習近平的漫畫形象,沒有太多的藝術誇張,比較中性,但極具親和力。漫畫沒有授意,是自主創作的結果,體現了創作者眼中的國家領導人形象。這種漫畫被創作出來,被刊發,帶來較大影響,為人議論,本身就表現了一種政治開明、寬鬆氣象。
  以前,漫畫出現於政治領域,是個敏感問題。在很多人眼中,漫畫是用於諷喻的藝術形式,而政治漫畫,仿佛天然等同於政治諷刺。上世紀80年代,《解放日報》刊登鄧小平等領導人的漫畫,引起了社會轟動,此後,江澤民、胡錦濤、溫家寶等領導人的漫畫多次見諸報端,領導人漫畫像逐漸成為一種常見事物,很難再引人錯愕。這種漫畫從出現到常態化的過程,其實也是一個國家改革開放日益深入的過程,一個政治更開明寬鬆、社會更開放活躍的過程。
  最近很多國外政要漫畫形象被一一比較,我們也看到不少中性的形象,或者卡通的、“賣萌”的形象,有的是官方發佈,有的是民間創作。對比可見,漫畫未必一定是諷刺、挖苦。往往,漫畫形象以其輕鬆、愉悅的形式,讓政治以及政治家的形象平民化,贏得了社會的歡迎,獲得了普通人的親近。總之,這是一種政治親近感,甚至輕鬆感,人們喜歡看到政治家更像個普通的朋友,而不是充滿神秘感甚至壓迫感的人物,漫畫就具備這樣的“拉近”作用。
  當然,習主席的這幅漫畫像,一個普遍關註的焦點是創作過程。也就是說,誰在創作這漫畫,是如何創作的,為人關心。正是這個創作過程,不僅反映了漫畫的設計、加工,更反映了習主席履職以來,其工作、行程等等給人留下了怎樣的整體印象,某種程度上,漫畫創作本身就是這種印象的再現。人們感受到政治風氣的改變,一種務實、開放的風氣獲得畫作形式的認可,以及高度概括。歷史地看,政治家施政風格的變化,乃至一個國家的政治變化,往往有其視覺變遷的軌棘正如我們的媒體總以照片等視覺形式,往前回顧某一個時代。
  事實證明,這種漫畫形象的出現,起到了很好的效果,社會的反饋積極、熱情,很多網友給了“點贊”。國家領導形象沒有神秘化色彩,人們倍感親近,對於一種現代政治而言,這是政治平民化的需要。唯有社會感受到一種輕鬆感、活躍感、寬鬆感,諸如賦予領導人物昵稱,為其設計漫畫形象,這種表達親切、友好的方式就會越來越多。  (原標題:漫畫見證政治開明寬鬆氣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c20fcbi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